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精选1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1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实践的能力,带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体验。围绕“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在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进行《我爱家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建立一支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抓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二.主要措施:
(一)教师指导要落到实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指导不能只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偏重书面的方案完成,忽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主题活动不能浮于表面,缺少深度。
1.指导教师要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设计,参考设计:主题来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应有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3.指导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
指导如何选择主题,到哪里去找问题?怎样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指导制订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zuowen.括的内容,如要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指导查阅文献资料,需要哪些资料?可以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如何整理资料?指导学会社会调查,如确定调查的内容,确定调查的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整理调查数据,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指导学会整理和分析资料,对记录的目的,记录的原则,记录的方法进行辅导。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课题研究论文;有实物类: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在选择成果表现形式的原则、方式方面给予指导。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和研究成果:可以写小论文、活动日记等。
4.指导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科学评价。
(二)管理落到实处
1.细化管理制度
(1)制订实施计划: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年段实施计划;班级实施计划。
(2)成立年级研究组,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3)建立随堂听课制度,将该课程列入六认真检查和考核的项目。加强对该课程实施的随机检查,努力杜绝随意占用该课的情况发生。
(4)提倡集体备课制度,但不提倡案例共享,每位老师应根据班内实际情况,独立设计特色性方案,积累规范的资料。
(5)制定奖励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细化研讨制度:
(1)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一次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面向全校开放,及时作好活动的总结、评价和记录。
(2)年级组两周一次研讨形成制度,每学年每位老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
(3)注重规范的积累过程性资料,如:学生活动活动方案、活动日记、学生搜集的资料卡、学生调查表等。
(4)细化学生评价:对学生的 评价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互相评价,让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2一、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不断投入,我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日益完善,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保证。在“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题的引导下,我们力求不断实践摸索,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路子。
继续本着“信息技术”这一主线,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部分内容之中,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并结合学校的传统教育活动,提倡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臵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感知、体验整个世界。
二、各年级活动目标及内容
(一)七年级侧重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八年级侧重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九年级侧重于“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主课题下附若干子课题设想,课题研究尽可能体现系列性,活动过程中还必须体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七年级活动计划
八年级活动计划
九年级活动计划
备注:
1、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实施教师应善于发现在学生中即时生成的主题,充实到课程实施的计划中来。
2、注意搜集保存学生活动的原始材料。
(二)20xx年12月,我校申请加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实验校,本课题在我校三至五年级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主阵地开展研究,设三个重点实验班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侧重于制作创意的研究,根据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的特长,开展班级层面的纸艺(折纸、剪纸、刻纸、纸工艺品等)、植物贴画、编织、创意工艺品等的制作创作活动,以学期为单位,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广及理论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3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区精神的要求,各年级、各班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目标要求: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不怕困难勇于合作的精神,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和公民的意识。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 ……此处隐藏21441个字……技特色教育及社区文化特色,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参考其中一个长线活动的课题,制定好相应的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14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总体目标: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
三、活动理念:
通过开展系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研究技能,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研究,有所发现、了解学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常识,服务社会。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四、实施策略:
(包括课时安排、模式等,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策略、自主和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打通课时策略等;模式如:确定主题→问题呈现→设计方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活动评价→活动延伸)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周一课时,一般单周为劳动与技术教育,双周为研究性学习。实施方式为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式。研究性学习一般通过:确定主题→问题呈现→设计方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活动评价→活动延伸)的模式进行。劳动技术主要依靠校本教材进行实施。
五、课程的评价:
1、评价的内容
如: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对学生是否认真参加小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小组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的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2、评价的方式(如:作品展示与评比、研究报告等。)
评价方式劳动技术教育一般采用作品展示与评比。研究性学习一般采用研究报告或倡议书、建议书的方式。
六、机构建设: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校长)李杰
组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等)王燕秀分管领导:张永亮
综合实践教研组教研组长:王宝磊级部备课组长:王宝磊组员:(任课教师)王宝磊
七、教研组主要工作安排:
(根据学校实际,按月份以表格形式上报,如:开展一次集体备课、组织一次公开课、作品展示评比等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15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校门,他们对学校所有的感觉都是新鲜的,更希望学校生活能带给他们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个年龄的孩子玩心还是很重,对待学习没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年龄到了该上学了,并没有觉得应该多学点知识,所以实践课一方面要带领孩子走进有趣的活动中,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规范和习惯。
二、指导思想
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为: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重视师生互动。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与其他课程领域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为了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本学期,教学重点是:
1、与读书活动整合
2、与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结合
3、走进校园文化
六、具体教学计划
时间安排(教学时间共16周,第周2节课,共计32节)
1、 (第一二周) 4课时
2、 (第三周) 2课时
3、 (第四周) 2课时
4、 (第五周) 2课时
5、 (第六七周) 4课时
6、 (第八九周) 4课时
7、 (第十十一周) 4课时
8、 (第十二周) 2课时
9、 (第十三周) 2课时
10、 (第十四周) 2课时
11、 (第十五周) 2课时
12、 (第十六周) 2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